通過分析國外具有代表性工程項目,可以發現: 一.國外設計工程多為集中在首都及沿海城市的重大項目,它們財力充足,不太計較經濟效益,而國內的設計工程多是一些固定投資的地區項目,其經濟性仍是方案選擇中的重要因素。 二.國外設計的結構體系多采用耗鋼量大的平面簡支桁架,國內則采用較先進的空間網架,網殼,因此,國外設計的用鋼量一般高于100kg/ ,有的可高達幾百kg/ ,而國內設計一般都小于100kg/ ,有的可低至于20-30100kg/ 。 三.國外設計造型新穎,但承重體系與構造卻傳統而繁瑣,增加自重與耗材,加大勞動量。 所有的設計都顯示,科學合理的承重體系耗材少,而不合理方案用材浪費。那為何我們現在社會中出彩且具有代表性的鋼結構還是來自國外設計師之手呢? 究其原因還是由于我國對于鋼結構建筑還是比較注重新穎的外表,而忽略了鋼結構輕便的特點,國內的鋼結構企業發展過于迅猛,卻并沒有完善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企業規模擴大過于迅速,導致產業技術跟不上擴大的步伐,能力單一,對于鋼構建筑生產能力往往超過了設計建筑的能力,所以,大多數企業在工程建設中只扮演了“工人”的角色,盲目建造只會使企業淪為鋼結構建筑界的低端生產加工廠。企業應當完善自身管理體系,生產與技術兩手抓,產量與品質共步伐。 據中國鋼結構在線報道,位于“徐滕板塊”核心區域——山東滕州,以高性價比著稱于世的三維鋼構,近日發布了《鋼結構性價比模式》,內容稱:“我們繼續發揮公司在人才、交通、資質、能源等多方面的比較優勢,在市場需求不斷上漲的大背景下,繼續為客戶提供高性價比的鋼構產品和工程服務,協助客戶保持市場競爭優勢,最終實現共生共贏。” 雖然,此舉只代表一個企業的發展思路與經營戰略,卻也從中讓我們看到了中國鋼構網架加工企業要提高自身,發展低碳型高性價比鋼結構的決心。即使企業只是為自己的品牌生存在做努力,但是,由此我們卻可以得到一個啟示,若是所有的企業都愿意負責任地把企業的鋼構文化做大做強,那么,中國鋼構網架加工也就一定會實現低碳化建筑的初衷了。
|